【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 1,变文之数无方 2,何以明其然耶 3?凡诗、赋、书、记 4,名理相因 5,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 6,通变则久 7,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 8;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 9。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 10,足疲者辍途 11,非文理之数尽 12,乃通变之术疏耳 13。故论文之方 14,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15,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16。
【注释】
。
1体:指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要求。常:恒久不变。
2数:方法。无方:无一定的程式。
3然:这样,如此。
4诗、赋、书、记:概指从诗赋至书记的各种文体。
5名:指各体文章的名目。理:写作之理。相因:指后人因袭继承前人在名与理方面形成的定规。
6气力:即气骨、风骨。
7通变则久:语本《易传·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作文须掌握变化、通畅不停滞的方法,这样才能持久。
8资:凭借,依靠。故实:指前人作品在体制规格要求方面形成的定规。
9酌:参酌。新声:当代的新变之作。
10绠(gěng):汲水用的水桶上的绳子,喻通变的方法。衔渴:口渴。
11辍途:中途停下。辍,停下。
12文理之数尽:写作的方法已经用尽。
13疏:不熟练。
14方:方法。
15丽:附着。
16臭(xiù)味:气味,谓同类。晞(xī):晒。
【翻译】
文章体裁及其基本体制规格要求是不变的,而文辞风格变化的方法却是没有定规的,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凡诗、赋、书、记等各体文章,在名目和写作之理方面,后人对前人的作品都有因袭继承,这就是不变的体制规格要求;文章的辞采气骨,则必须变化通达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没有定规的作文变化之道。文体的名目及其写作之理是不变的,因此体制规格要求必须取法前人的模式;而文辞风格的变化则无一定程式,因此通变方法一定要参酌当代的新作。这样创作才能走上不断发展的道路,汲取永不枯竭的源泉。然而汲水者因为水桶绳短汲取不到水而口渴,行路者因为足力疲软行不了远路而中途停顿,不是创作的方法已经穷尽,而是对通变的方法不够精熟。所以论作文的方法,可以比之于草木,根干附着于泥土是共性,但同类植物因吸收阳光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