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1。钧天九奏 2,既其上帝;葛天八阕 3,爰乃皇时。自《咸》、《英》以降 4,亦无得而论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为南音 5;有娀谣于“飞燕”,始为北声 6;夏甲叹于东阳,东音以发 7;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兴 8:音声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 9,志感丝簧 10,气变金石 11。是以师旷觇风于盛衰 12,季札鉴微于兴废 13,精之至也。夫乐本心术,故响浃肌髓 14,先王慎焉,务塞淫滥。敷训胄子15,必歌九德 16。故能情感七始 17,化动八风 18。
【注释】
。
1声依永,律和声:语出《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五音,即宫、商、角、徵、羽。永:通“咏”。律:乐律,即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
2钧天九奏:《史记·赵世家》载赵简子病中梦见自己在上帝处听到动人的音乐。钧天:中央之天。九奏:九曲。
3葛天八阕:指《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所载的葛天氏时代唱的八支歌曲。葛天氏:传说中的氏族首领。阕:曲。
4《咸》:《咸池》,黄帝时乐。《英》:《五英》,帝喾时乐。以降:以来。
5“至于”二句:《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禹巡视南方,涂山氏女等候禹时唱了“候人兮猗”的歌,为南音之始。
6“有娀”二句:《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有娀(sōng)氏二女曾唱“燕燕往飞”的歌,为北音之始。
7“夏甲”二句:《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夏后氏孔甲在东阳(地名)收养的一孩子,不幸被斧所伤而成残疾,孔甲叹惜而作《破斧》之歌,为东音之始。
8“殷整”二句:《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载,殷王整甲迁居西河,因思念故处而作歌,为西音之始。
9乐胥:乐官。被律:配乐。
10丝:弦乐器。簧:管乐器。
11金:钟。石:磬。
12“是以”句:《左传·襄公十八年》载,楚国伐郑,晋国师旷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觇(chān):此处有察知、辨别意。风:各地的曲调。南风不竞:意谓南方歌曲的音调低微不振。
13“季札”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请观周乐,从各国的乐曲中听出了各国的兴亡。
14浃:通彻。
15敷:施。胄(zhòu)子:卿大夫子弟。
16九德:九功之德。九功即九序,九项政事。
17七始:据王应麟《玉海》附《小学绀珠·律历》,黄钟、林钟、太簇为天、地、人之始,姑洗、蕤宾、南吕、应钟为四时之始。
18八风:八方风俗。
【翻译】
乐府,就是“以五音配合歌咏的声调,用乐律配合五音”。赵简子在天上听到的乐曲,是上帝的音乐;葛天氏时所唱的八支曲子,是上古时代的乐歌。自黄帝《咸池》乐、帝喾《五英》乐以来的乐曲,也无从推论了。至于涂山女唱的“候人兮猗”歌,开始了南方的音乐;有娀女唱的“燕燕往飞”歌,开始了北方的音乐;夏后孔甲在东阳叹惜而作的《破斧》歌,是东方音乐的开始;殷王整甲迁于西河思念故土的歌,是西方音乐的开始:音乐曲调的发展演变,并不是一致的。普通男子妇女,歌唱各地的民歌,采诗官采集歌词,乐官再配上音乐,人们的情志气质便通过弦乐器、管乐器、钟、磬等乐器的演奏而体现出来。所以师旷能从南北歌曲的声调强弱中辨别盛衰,季札通过各国乐曲的细微差别洞知兴亡,真是精妙极了。音乐以人的情感为本,所以乐声能深入人的内心深处,先王对于音乐是很谨慎的,务必要杜绝邪僻无节制的音乐。对贵族子弟施行教育,必定要歌唱有关政治功德的歌曲。所以音乐的情志可以感动天地人和四时,音乐的教化能够影响八方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