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自雅声浸微 ,溺音腾沸 ,秦燔《乐经》 ,汉初绍复 ,制氏纪其铿锵 ,叔孙定其容典 ,于是《武德》兴乎高祖 ,《四时》广于孝文 ,虽摹《韶》、《夏》 ,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 ,朱、马以骚体制歌 。“桂华”杂曲,丽而不经 ;“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 ,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至宣帝雅诗,颇效《鹿鸣》 。迩及元、成 ,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 ,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 ,气爽才丽,宰割辞调 ,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 ,“秋风”列篇 ,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 ,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 ,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 ,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 ,亦充庭《万》 。然杜夔调律 ,音奏舒雅,荀勖改悬 ,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 ,后人验其铜尺 。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 ;“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 。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 ,怨诗诀绝 ,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 ,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 ;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 。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

【原文】

自雅声浸微 1,溺音腾沸 2,秦燔《乐经》 3,汉初绍复 4,制氏纪其铿锵 5,叔孙定其容典 6,于是《武德》兴乎高祖 7,《四时》广于孝文 8,虽摹《韶》、《夏》 9,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10。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 11,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 12,朱、马以骚体制歌 13。“桂华”杂曲,丽而不经 14;“赤雁”群篇,靡而非典15。河间荐雅而罕御 16,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17。至宣帝雅诗,颇效《鹿鸣》 18。迩及元、成 19,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 20,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21。至于魏之三祖 22,气爽才丽,宰割辞调 23,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 24,“秋风”列篇 25,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 26,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 27,实《韶》、《夏》之郑曲也 28。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 29,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 30,亦充庭《万》 31。然杜夔调律 32,音奏舒雅,荀勖改悬 33,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 34,后人验其铜尺 35。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36;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37。“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 38;“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 39。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 40,怨诗诀绝 41,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 42,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 43;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 44。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45。

【注释】


1浸:渐渐。
2溺音:淫靡之音。溺,沉溺,使人沉迷。
3燔(fán):烧。《乐经》:“六经”之一,据说是秦始皇时焚毁。
4绍:继承。
5“制氏”句:汉初乐师制氏记下雅乐的音响节奏。
6“叔孙”句:汉初叔孙通制定宗庙乐的礼容法则。容:礼容。典:法则。
7《武德》:乐舞名,汉高祖时作。
8《四时》:乐舞名,汉文帝时作。9 《韶》:虞舜时的乐。《夏》:夏禹时的乐。
10阒(qù):静寂。
11乐府:汉武帝时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
12延年: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曼声:拉长声音。
13朱:朱买臣,汉武帝时大臣。马:司马相如,西汉作家,据说武帝时《郊祀歌》中有部分是他的作品。
14“桂华”二句:“桂华”为《安世房中歌》中的一章。《安世房中歌》为汉高祖唐山夫人作。不经:不合雅乐。
15“赤雁”二句:指《郊祀歌》中的《象载瑜》,为汉武帝行幸东海获赤雁而作。典:典正。
16“河间”句:《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河间献王曾进献雅乐给朝廷,但汉武帝很少用。御:用。
17“故汲黯”句:《史记·乐书》记载,汉武帝得到千里马便作《天马歌》,大臣汲黯因此进谏,认为这些歌没有承祖宗化万民的作用。
18《鹿鸣》:《诗经·小雅·鹿鸣》。
19元:汉元帝。成:汉成帝。
20郊庙:祭天祭祖。
21律:音律。夔:舜时乐官。旷:晋国乐官师旷。
22魏之三祖: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
23宰割辞调:分割古调,制作新曲。
24北上:指曹操《苦寒行》,其首句为“北上太行山”。引:曲。
25秋风:指曹丕《燕歌行》(其一),其首句为“秋风萧瑟天气凉”。
26滔荡:放荡。
27三调:《平调》、《清调》、《瑟调》,周代遗留下来的古调,汉代称为三调。
28《韶》、《夏》:见本段注9 。郑曲:春秋时郑国的乐曲,一向被视为淫靡,故后人常以郑声和雅乐相对而言。
29傅玄:西晋作家,通晓音乐,曾为晋武帝作祭天地祖宗神灵的雅歌。
30张华:西晋作家,曾作过宫廷乐歌。
31庭《万》:宫廷乐舞。语出《诗经·邶风·简兮》“公庭《万舞》”。庭:宫廷。《万》:《万舞》,一种大型乐舞。
32杜夔:魏代音乐家,为曹操所赏识,受命创制雅乐。
33荀勖(xù):西晋音乐家。据《晋书·律历志》记载,荀勖认为魏尺长于周尺,便制新尺,以此改制乐器,使其尺寸减小。悬:挂钟磐的架子,此处指乐器。
34阮咸讥其离声:阮咸批评荀勖改制乐器之后音声偏高,为亡国之音。阮咸,西晋作家。离声,偏离正声。
35后人验其铜尺:据《晋书·乐志》说,荀勖改尺后,有人发现周代古尺,比荀勖新尺略长。
36瞽师:乐师。瞽(gǔ),瞎。古代常以盲人为乐师。
37文:指乐曲的歌辞。
38“好乐”二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在鲁国观乐,听了演奏《唐风》后称赞晋国乐曲有深思远见。好乐无荒:语出《诗经·唐风·蟋蟀》,意谓爱好音乐,但不要过度。晋风:即唐风,古唐国后改为晋国。
39“伊其”二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观乐,听了《郑风》后说,郑国要先灭亡。“伊其相谑”:语出《诗经·郑风·溱(zhēn)洧(wěi)》,谓青年男女互相调笑。
40婉娈(luán):亲爱的样子。
41诀绝:决裂。诀,分别。
42职:执掌,主管,此处引申为专门从事。
43欠伸:打呵欠,伸懒腰。鱼睨(nì):像鱼眼那样瞪着,形容目光发呆。
44拊髀(bì):拍大腿。雀跃:像雀那样跳跃,形容兴奋。
45阶:指通向淫靡的阶梯。这里作动词,意为沿着淫靡的阶梯走下去。

【翻译】

自从雅乐逐渐衰微,淫靡的音乐便纷然而起,秦时烧了《乐经》,汉初要继承恢复雅乐,乐师制氏能记下古乐的音响节奏,叔孙通又制定了宗庙乐的礼容法则,于是《武德舞》在汉高祖时兴起,《四时舞》在汉文帝时推行,虽然摹仿舜的《韶》乐、禹的《夏》乐,却也沿袭了秦代的旧乐,中正和平的音乐,沉寂下去,从此难以恢复了。到了汉武帝尊崇礼乐,开始设立乐府机关,总括赵、代等地的音乐,汇聚齐、楚等地的歌曲。李延年以延长声腔的新变声来配合乐律,朱买臣、司马相如用楚辞体创作歌辞。《安世房中歌》里的“桂华”等乐章,华丽而不合雅正之音;《郊祀歌》中的“赤雁”等篇章,浮靡而不是典正之乐。河间献王进献雅乐但汉武帝很少使用,所以汲黯要讥刺武帝作《天马歌》。到汉宣帝时制作的歌功颂德的雅诗,便依《诗经·小雅·鹿鸣》的乐声来歌唱。不久,到汉元帝、汉成帝时代,稍稍推广淫靡之乐,雅乐不合世俗的爱好,推行起来竟如此困难。到东汉祭天祭祖之乐,还杂用雅乐,歌辞虽然典正文雅,而音律已不是夔和师旷时的样子了。到了魏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叡,气质爽朗,文才富丽,他们分割古调,制作新曲,音调柔靡,节奏平和。看《苦寒行》等曲,《燕歌行》诸篇,有的叙述酣饮宴乐,有的伤叹羁旅征戍,情志不出放荡的范围,辞句不离哀怨的情调,虽然乐调是典正的三调,但文辞不雅,比起真正的雅乐《韶》、《夏》来,实在只能算是淫邪的郑声了。到了晋朝,傅玄通晓音乐,创作了雅正的歌曲,来歌咏晋朝的祖宗;张华新作乐歌,也被用于宫廷乐舞。然而魏时杜夔调整乐律,音调节奏舒缓典雅,晋朝荀勖改制乐器,声调高而哀,节奏急促,所以阮咸讥讽他偏离正声,后来又有人用古尺来检验荀勖改的新尺,发现他改得不对。和谐的音乐之所以精妙,本是乐器和乐章相配合的结果。所以知道诗是乐歌的心灵,音声为乐歌的形体;乐歌的形体在于音声,因此乐师务必调谐好乐器;乐歌的心灵在于诗歌,因此作者应该写出雅正的歌辞。“爱好音乐,但不要过度”,晋国的乐歌因此被赞为有深思远见;“男男女女相互调笑”,郑国由此被认为要先灭亡。可见季札观乐,不只是听听声调而已。至于艳情歌曲缠绵的恩爱,怨恨诗篇决裂的言辞,淫邪的歌辞配上了乐曲,雅正的音乐怎能产生!然而世俗之乐风靡一时,人们纷纷追求新异,雅正的乐歌温和严肃,听了必定打呵欠发呆;奇异的歌辞入耳亲切,听了便兴奋得拍着大腿跳跃起来。歌辞和声调都淫靡,从此更为严重了。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