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禀才 1,迟速异分 2;文之制体 3,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 4,扬雄辍翰而惊梦 5,桓谭疾感于苦思 6,王充气竭于沉虑 7,张衡研《京》以十年 8,左思练《都》以一纪 9: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 10,枚皋应诏而成赋 11,子建援牍如口诵 12,仲宣举笔似宿构 13,阮瑀据鞍而制书 14,祢衡当食而草奏15,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若夫骏发之士 16,心总要术 17,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之人 18,情饶歧路 19,鉴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 20,虑疑故愈久而致绩 21。难易虽殊,并资博练 22。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 23,以斯成器 24,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 25,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 26,辞溺者伤乱 27,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 28,贯一为拯乱之药 29,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注释】
。
1禀才:禀赋才情。
2分(fèn):天分。
3制体:即体制。
4“相如”句:《汉书·枚皋传》:“司马相如善为文而迟。”《西京杂记》二说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几百日而后成”。相如:司马相如,西汉作家。腐:烂。毫:笔毛。
5“扬雄”句:桓谭《新论·祛蔽》载,扬雄曾说自己受诏作赋,“思虑精苦”,赋成后困倦小睡,梦见五脏掉地,用手放回体内,醒后大病一场。扬雄:西汉末作家。辍翰:放下笔,指作品完成以后。翰,笔。
6“桓谭”句:桓谭在《新论·祛蔽》中说自己曾作小赋,“用精思太剧”,结果生病,几天以后才痊愈。桓谭:东汉学者。
7“王充”句:《后汉书·王充传》载,王充著《论衡》之后,“年渐七十,志力衰耗”。王充:东汉学者。
8“张衡”句:《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写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东汉作家。《京》:指《二京赋》。
9“左思”句:《晋书·左思传》载,左思写作《三都赋》,“构思十年”。左思:西晋作家。《都》:指《三都赋》。纪:十二年。
10“淮南”句:高诱《淮南子序》载,汉武帝诏使刘安“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崇朝:从天亮到吃早饭时。崇,终。《骚》:指刘安的《离骚赋》。
11“枚皋”句:《汉书·枚皋传》说,枚皋“为文疾,受诏辄成”。枚皋:西汉作家。
12“子建”句:汉末作家杨修《答临淄侯笺》中说曹植“握牍持笔,有所造作,若成诵在心”。子建:三国魏作家曹植的字。援:拿。牍(dú):木简。诵:背诵。
13“仲宣”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作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仲宣:三国魏作家王粲的字。宿构:事先写好。
14“阮瑀”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典略》说,曹操曾让阮瑀替他起草书信,当时阮瑀随曹操外出,于是就在马上写好草稿呈上,曹操看后竟认为可以不必修改。据:靠着。
15“祢衡”句:《后汉书·祢衡传》载,刘表与许多文人一起起草章奏,自认为写得很好,祢衡见了竟扔在地上,要来笔札也写了起来,一会儿便写好,“辞义可观”。又一次祢衡参加一个宴会,席间有人献鹦鹉,祢衡应邀当场写了《鹦鹉赋》,“文无加点,辞采甚丽”。此将两事合说。草:起草。
16骏发:快捷。
17总:统领,掌握之意。要术:要领。
18覃(tán)思:深思,此指构思时间长。
19饶:多。歧路:岔路,此指思路纷繁。
20造次:指短时间内。
21致绩:成功。
22资:依靠。
23徒:只。
24斯:此。
25临篇:临写作。缀虑:指构思。
26理郁:思路不畅。郁,郁积。贫:指情思匮乏。
27溺:过度。乱:杂乱。
28馈(kuì):赠送。
29贯一:主旨一贯。拯:拯救。
【翻译】
就人的禀赋才情而言,写作有快有慢,因为天分不同;就文章的体制而言,篇幅有长有短,所用功力各异。司马相如构思时口含毛笔,写成时笔毛已烂,扬雄作完赋后便做噩梦,桓谭因写作苦心积虑而得病,王充潜心著书气衰力竭,张衡精心构思《二京赋》花了十年时间,左思细心雕琢《三都赋》用了十二年:虽说是创作长篇巨制,也因文思之缓慢。淮南王刘安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一接到诏书就写成了赋,曹植写作就像口诵旧作一样流畅,王粲一提笔就像事先早已构思好了,阮瑀能在马鞍上写成书信,祢衡可在宴席间草拟奏章:虽然写的都是短篇,也因文思之敏捷。那些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掌握着创作的要领,反应灵敏,无须反复考虑便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情思繁富,而思路多歧,几经疑惑才看清楚,深思熟虑才下决断。灵敏机断所以能在短时内写成作品;疑虑不决所以要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创作。写作的难易虽然不同,但都要依靠博学精练。如果学问浅陋而只是写得慢,才识粗疏而光靠写得快,从没听说像这样而在写作上能有所成就的。所以临文构思,会有两种毛病:思路不畅的人苦于情思贫乏,滥用辞采的人伤于杂乱。如此说来,见闻广博是馈赠给贫乏者的粮食,主旨一贯则是拯救杂乱者的良药。平时见闻广博而又能主旨一贯,也有助于创作时的构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