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至于后汉纪传,发源东观 1。袁、张所制 2,偏驳不伦 3。薛、谢之作 4,疏谬少信 5。若司马彪之详实 6,华峤之准当 7,则其冠也 8。及魏代三雄 9,记传互出 10。《阳秋》、《魏略》之属 11,《江表》、《吴录》之类 12,或激抗难征 13,或疏阔寡要 14。唯陈寿《三志》15,文质辨洽 16,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 17。至于晋代之书,系乎著作 18。陆机肇始而未备 19,王韶续末而不终 20,干宝述纪 21,以审正得序 22;孙盛《阳秋》 23,以约举为能 24。按《春秋》经传,举例发凡 25。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 26。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 27。又摆落汉、魏 28,宪章殷、周 29,虽湘川曲学 30,亦有心典谟 31。及安国立例 32,乃邓氏之规焉 33。
【注释】
。
1“至于”二句:说至于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最早是在东观修撰的。东观:东汉宫中藏书和修史之处,汉明帝时诏令班固等人在此修史,以后又有许多学者陆续在此著作,至灵帝时成书,名为《汉记》(唐代始称《东观汉记》),体例同《汉书》,有纪、传、志、表。
2袁、张所制:指袁山松作《后汉书》、张莹作《后汉南纪》。袁:袁山松,东晋文人。张:张莹,东晋文人。
3驳:杂。不伦:不合法式。
4薛:薛莹,三国吴人,著有《后汉记》。谢:谢承,三国吴人,著有《后汉书》。
5疏:粗疏。谬:谬误。
6司马彪:西晋文人,有《续汉书》。
7华峤:西晋文人,有《后汉书》。
8冠:最好的。
9魏代三雄:指三国魏、蜀、吴,因以魏为正统,所以说魏代三雄。
10互出:相继出现。
11《阳秋》:指东晋孙盛的《魏氏春秋》,晋人避晋简文帝太后讳改为《魏阳秋》。《魏略》:三国魏文人鱼豢(huàn)著。
12《江表》:西晋虞溥著《江表传》。《吴录》:西晋张勃著。
13激抗:激昂。征:征信。
14疏阔:疏略不精密。要:要领。
15陈寿:西晋史学家。《三志》:指《三国志》。
16文质辨洽:文质兼备,风格明辨博通。
17“荀张”二句:《华阳国志·后贤志》记载,陈寿著《三国志》后,荀勖、张华非常欣赏,认为司马迁、班固也不足比拟,刘勰认为这不是虚誉。荀:荀勖,西晋学者。张:张华,西晋作家。妄誉:虚誉。
18“至于”二句:《晋书·职官志》载:著作郎一人,佐著作郎八人,专门负责修史。
19“陆机”句:陆机著有《晋三祖纪》,《史通·本纪》说此书“直叙其事,竟不编年”,所以刘勰说晋代史书陆机只开了头,但不完备。陆机:西晋作家。肇:始。
20“王韶”句:王韶之作《晋纪》十卷,止于晋义熙九年,距晋亡尚有七年,所以说他续写晋末历史但未写到终结。王韶:即指王韶之,南朝宋学者。
21干宝述纪:干宝著有《晋纪》二十卷。干宝:东晋学者。
22以审正得序:审定正确而有次序。干宝《晋纪》为编年体史书,叙述史实须先审定年月,然后依次记载。
23孙盛《阳秋》:指孙盛的《晋阳秋》。孙盛:东晋学者。阳秋:即春秋,晋人避讳改。
24约举简要:。
25“按《春秋》”二句:说《春秋》的经和传,都有写作的凡例。经:指《春秋》。传:解释经义的著作,此处指《左传》。举例:指《春秋》的五种条例,据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五曰惩恶而劝善。”发凡:指《左传》的五十凡例,用于阐发《春秋》事例。
26莫有准的:没有作为标准的条例。
27“至邓粲”二句:邓粲作《晋纪》时,才开始重新建立条例。据《史通·序例》的说法,在邓粲之前的干宝《晋纪》已经学《左传》,建立凡例了。邓粲:东晋学者。
28摆落汉、魏:摆脱汉、魏史书的风格。
29宪章殷、周:取法殷、周时代的典籍。宪章:取法。
30湘川曲学:囿于湘川偏僻之地的学者。邓粲为长沙人,故称湘川曲学。曲学一,原指囿于隅、拘执不通之学。
31典谟:指《尚书》。
32安国立例:孙盛修史,也有条例。安国:孙盛字。
33邓氏:邓粲。规:规模。
【翻译】
至于记载东汉史实的本纪、列传,最早是在东观修撰的。晋代袁山松和张莹所作的东汉史书,偏颇杂乱,不合法式。薛莹、谢承的著作,粗疏谬误,难以征信。像司马彪的著作详尽真实,华峤的著作准确恰当,是同类著作中最好的。到了记叙三国历史的时候,有关的著作相继问世。孙盛的《魏氏春秋》、鱼豢的《魏略》等书,虞溥的《江表传》、张勃的《吴录》之类,有的过于激昂而难以征信,有的疏略粗糙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三国志》,文质兼备,风格明辨博通,荀勖、张华将他和司马迁、班固相提并论,并非虚誉。至于晋代的史书,由著作郎修撰。陆机开始编写却没有完成,王韶之继续撰写但未写至晋亡,干宝编写《晋纪》,审定正确而记述有序;孙盛的《晋阳秋》,以简要概括为其优点。按《春秋》的经和传,都有一定的编写条例。自《史记》、《汉书》以下,没有作为准则的条例了。到邓粲编《晋纪》,才开始建立条例。同时他摆脱了汉魏史书的风格,取法于殷周时代的典籍,虽说是僻远地区的学者,也有心学习《尚书》中典谟的风格。到孙盛编《晋阳秋》立的凡例,便是邓粲的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