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 ,援古以证今者也 。昔文王繇《易》 ,剖判爻位 ,《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 ;《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 :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 。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 ;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 :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 ,经籍之通矩也 。《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亦有包于文矣 。观夫屈、宋属篇 ,号依诗人,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唯贾谊《鵩赋》 ,始用《鹖冠》之说 ,相如《上林》 ,撮引李斯之书 ,此万分之一会也 。及扬雄《百官箴》 ,颇酌于《诗》、《书》 ,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 ,渐渐综采矣 。至于崔、班、张、蔡 ,遂捃摭经史 ,华实布濩 ,因书立功 ,皆后人之范式也。

【原文】

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 1,援古以证今者也 2。昔文王繇《易》 3,剖判爻位 4,《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 5;《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 6: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 7。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 8;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 9: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 10,经籍之通矩也 11。《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 12亦有包于文矣 13。观夫屈、宋属篇 14,号依诗人15,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唯贾谊《鵩赋》 16,始用《鹖冠》之说 17,相如《上林》 18,撮引李斯之书 19,此万分之一会也 20。及扬雄《百官箴》 21,颇酌于《诗》、《书》 22,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 23,渐渐综采矣 24。至于崔、班、张、蔡 25,遂捃摭经史 26,华实布濩 27,因书立功 28,皆后人之范式也。

【注释】


1据事以类义:用往事来类比文义。
2援:引用。
3文王:周文王。繇(zhòu)《易》:作《易经》的卦爻辞。繇,指卦爻辞,《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说明每卦的文字为卦辞,说明每爻的文字为爻辞。
4剖判爻位:辨析每卦六爻的位置。
5“《既济》”二句:《既济》九三《爻辞》:“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九三:指第三位是阳爻。高宗:商王武丁。
6“《明夷》”二句:《明夷》六五《爻辞》:“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六五:第五位是阴爻。箕子:殷商贵族,因谏纣王不听而佯狂为奴。贞:正。
7征:证明。
8“至若”二句:《尚书·胤征》中说,掌管历法的羲氏、和氏,纵酒作乐,荒废职守,胤侯奉夏王之命前往征讨,出发前誓师,引用《政典》说:“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胤:古国名。羲和:羲氏、和氏,为主管历法的官。
9“盘庚”二句:《尚书·盘庚》载盘庚告诫国人时说:“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商王名,他把国都迁至殷,曾遭国人反对,他因此多次告诫臣民必须迁都。《盘庚》三篇即其诰词。诰:告,告诫。迟任:上古贤人。
10鸿:大。谟:谋议,此指用意。
11通矩:通用的法度、规则。
12“《大畜》”二句:《大畜》的《象辞》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指解释《大畜》的《象辞》。
13有包于文:包括作文的道理。
14屈:屈原。宋:宋玉,战国楚国作家。属:撰著。
15诗人:《诗经》作者。
16贾谊:西汉作家。《鵩赋》:《鵩鸟赋》。
17始用《鹖(hé)冠》之说:贾谊《鵩鸟赋》中不少说法与《鹖冠子》中的说法相同,但《鹖冠子》有可能是后人伪托,所以不见得是贾谊引用《鹖冠子》。《鹖冠》:《鹖冠子》,《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
18相如:司马相如,西汉作家。《上林》:《上林赋》。
19撮引:摘引。李斯之书:指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秦始皇时任丞相。
20万分之一会:指极偶然的会合。
21扬雄:西汉作家。《百官箴》:据《后汉书·胡广传》,扬雄曾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亡阙九篇,东汉崔骃父子、胡广等人相继增补,共四十八篇,号称《百官箴》。此指扬雄所作的官箴,“百”不是实际数目。
22酌:酌取。
23“刘歆”二句:《遂初赋序》说刘歆赴五原太守任时,“经历故晋之域,感今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往事而寄己意”。刘歆:西汉作家。纪传:指《遂初赋》叙“衰周之失权”时,采用不少《左传》的记载。
24综采:综合采用各种古书。
25崔:崔骃,东汉作家。班:班固,东汉作家。张:张衡,东汉作家。蔡:蔡邕,东汉作家。
26捃摭(jùn zhí):采摘。
27布濩(hù):散布。
28因:靠,凭借。立功:获得功效。

【翻译】

事类,就是文章在表达作者的情志外,用往事来类比其义,援引古代的例子来验证现在。从前周文王作《易经》的卦爻辞,辨析每卦六爻的位置,《既济》卦第三位阳爻的爻辞,引用遥远的商高宗征伐鬼方的事;《明夷》卦第五位阴爻的爻辞,写到近代箕子的坚贞:这些都是略举前人的事例,用来证明文章的用意。至于胤侯征讨羲氏、和氏,引述了《政典》的教训;盘庚告诫国人,提到了迟任说过的话:这些是完整地引用前人现成言辞,来说明道理。这样说明道理时引用前人的成辞,证明用意时举出过去的事例,便是圣贤的宏大用意,经典的通用法则了。《大畜》卦的《象辞》说:“君子要多记前人的言论事迹。”这也包括作文的道理了。看屈原、宋玉的创作,据说是依照《诗经》作者的写法来写的,虽然引用古代事实,但不采用原有的辞句。只有贾谊的《鵩鸟赋》,开始采用《鹖冠子》中的说法,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摘取了李斯《谏逐客书》中的用语,这只是极偶然的相合。到扬雄作《百官箴》,便有很多采自《诗经》、《尚书》的文字,刘歆作《遂初赋》,历述了史书中的不少记载,就渐渐地综合引用各种古书了。到了崔骃、班固、张衡、蔡邕,便采集摘取经书史书,使作品华实并茂。这是凭借古书所获得的功效,都成了后人仿效的模式。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