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 。天子垂珠以听 ,诸侯鸣玉以朝 。敷奏以言 ,明试以功 。故尧咨四岳 ,舜命八元 ,固辞再让之请 ,“俞往钦哉”之授 ,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 。然则敷奏以言,即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 。至太甲既立 ,伊尹书诫 ,思庸归亳 ,又作书以赞。文翰献替 ,事斯见矣。周监二代 ,文理弥盛 。再拜稽首 ,对扬休命 ,承文受册 ,敢当丕显 ,虽言笔未分 ,而陈谢可见 。降及七国 ,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 :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 ,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 ,谓文明也。其在文物 ,赤白曰章 。表者,标也。《礼》有《表记》 ,谓德见于仪 。其在器式 ,揆景曰表 。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原文】

夫设官分职,高卑联事 1。天子垂珠以听 2,诸侯鸣玉以朝 3。敷奏以言 4,明试以功 5。故尧咨四岳 6,舜命八元 7,固辞再让之请 8,“俞往钦哉”之授 9,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 10。然则敷奏以言,即章表之义也;明试以功,即授爵之典也 11。至太甲既立 12,伊尹书诫 13,思庸归亳 14,又作书以赞15。文翰献替 16,事斯见矣。周监二代 17,文理弥盛 18。再拜稽首 19,对扬休命 20,承文受册 21,敢当丕显 22,虽言笔未分 23,而陈谢可见 24。降及七国 25,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 26: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 27,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28。章者,明也。《诗》云“为章于天” 29,谓文明也。其在文物 30,赤白曰章 31。表者,标也。《礼》有《表记》 32,谓德见于仪 33。其在器式 34,揆景曰表 35。章表之目,盖取诸此也。

【注释】


1卑:低。联事:联合处理政事。
2垂珠:即冕旒(liú),帝王礼帽上前后悬垂的珠串。听:听政。
3鸣玉:诸侯身上佩的玉,走动时相碰有声。朝:朝见天子。
4敷:陈述。奏:进呈。
5明试:公开试行。功:功效。
6尧咨四岳:《尚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又:“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分别记载尧问四方诸侯之长,洪水滔天,人民叹息,有谁能治理洪水,以及谁能顺应天命,接替他的帝位。咨,原文中的咨是语气词,此作咨询解。四岳,四方诸侯之长。
7舜命八元:《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舜臣尧,……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说舜为尧之臣时,举高辛氏的八个贤能的儿子施行教化。
8固辞再让:《尚书·舜典》载,尧命舜即帝位,“舜让于德,弗嗣”,是说舜要谦让于有德之人,自己不肯即位。又,舜命禹作司空,“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是说舜要禹做司空,禹跪拜行稽首之礼,要让给稷、契和皋陶。此外,舜任命垂、益、伯夷等人时,他们也都跪拜稽首,表示辞让。见《舜典》。
9俞往钦哉:《尚书·尧典》载尧命鲧治水时说:“往!钦哉!”意为“去吧!要谨慎!”《尚书·舜典》载舜命禹为司空时说:“俞,汝往哉!”意为:“好吧,还是你去做吧!”俞,表示肯定,同意。往,去。钦哉,要谨慎啊。
10匪:同“非”。假:借,凭借。书翰:书信,文书。
11典:典礼,仪式。
12太甲:商王,商汤之孙。
13伊尹书诫:《尚书·伊训序》:“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伊尹,即伊挚,商汤之臣。《伊训》是用来训导太甲的。书诫,指作《伊训》告诫太甲。
14思庸归亳(bó):《尚书·太甲序》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庸,常,此指长久不变的正道。亳,地名,商都。
15作书以赞:指太甲悔过后,伊尹作《太甲》以赞美。
16文翰:指《伊训》和《太甲》。献替:献可替否,即进可行之事,废不可行之事。献,进。替,废,弃。
17周监二代:语出《论语·八佾》“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监,借鉴。二代,夏、商二朝。
18文理:指礼仪文采。弥:更加。
19再拜:一拜而又拜,表示恭敬。稽首:行跪拜礼时头至地。
20对:答。扬:称扬。休:美。
21承:受,接受。文、册:受封的策书。
22敢当:不敢当。丕显:大明。丕,大。
23言:口头上说。笔:写下的书面文字。
24陈:陈述。谢:答谢。
25七国:指战国。
26品:类。
27按劾(hé):按察弹劾。劾,揭发。
28执异:持不同意见。
29为章于天:语出《诗经·大雅·棫(yù)朴》,原意是说银河是天的文章。章,文章,文采光明的意思。
30文物:有文采的事物。
31赤白曰章:《周礼·考工记》:“画缋(同“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32 《礼》:指《礼记》。《表记》:《礼记》篇名。
33德见于仪:郑玄《三礼目录》:“名曰《表记》者,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礼记正义》引)。”34 器式:用作标志的器具。
35揆景:测日影。揆,度,测量。景,日影。表:测日影的计时器。

【翻译】

设置官员区分职责,上下协同处理政事。天子戴着珠饰的皇冠听政,诸侯佩着鸣响的玉饰上朝。朝臣口头进言陈述,天子试行其言以求获得功效。所以尧询问四方诸侯之长,舜任命八位贤人,臣下向帝王坚决推辞、再三谦让的请求,君主勉励臣下敬慎从事的委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当面陈说,并没有写成文字。但是,口头进言陈述,就是章表的意义;使臣下试行其言以求获得功效,就是授予官爵的仪式了。到太甲即位而昏庸无道,伊尹作《伊训》来训诫,太甲有了改邪归正之心,回到亳京,伊尹又作《太甲》来赞美。用书面文章来进善去恶,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了。周朝以夏、商二朝为借鉴,礼仪文采更加繁盛。有了一拜再拜、叩头触地的礼节,有了称扬天子美命,谨受天子册封,表示不敢当天子所赐巨大荣耀之类的敬辞、谦辞,虽然言语和文字尚未分清,但陈辞答谢之意清楚可见。到了战国时代,古代的格式不变,向国王陈述事情,都称为上书。秦朝初年定立制度,改上书为奏。汉朝确定礼仪制度,把上书分成四类:第一类称章,第二类称奏,第三类称表,第四类称议。章用于谢恩,奏用于监察弹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出不同意见。章,是明的意思。《诗经·大雅·棫朴》说“为章于天”,是指文采光明。就有文采的事物而言,赤白相错就叫章。表,就是标明。《礼记》中有《表记》一篇,是说君子的德行体现于仪表。就用作标志的器物而言,测量日影的计时器叫做表。章和表的名目,就是取之于此。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