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唐、虞之臣 1,敷奏以言 2;秦、汉之辅 3,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 4,上急变 5,劾愆谬 6,总谓之奏。奏者,进也。言敷于下,情进于上也。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 7。观王绾之奏勋德 8,辞质而义近 9;李斯之奏骊山 10,事略而意诬 11:政无膏润 12,形于篇章矣。自汉以来,奏事或称上疏 13。儒雅继踵 14,殊采可观15。若夫贾谊之务农 16,晁错之兵事 17,匡衡之定郊 18,王吉之劝礼 19,温舒之缓狱 20,谷永之谏仙 21,理既切至 22,辞亦通畅,可谓识大体矣 23。后汉群贤,嘉言罔伏 24。杨秉耿介于灾异 25,陈蕃愤懑于尺一 26;骨鲠得焉 27;张衡指摘于史职 28,蔡邕诠列于朝仪 29:博雅明焉。魏代名臣,文理迭兴 30。若高堂天文 31,黄观教学 32,王朗节省 33,甄毅考课 34:亦尽节而知治矣 35。晋氏多难,世交屯夷 36。刘颂殷勤于时务 37,温峤恳恻于费役 38:并体国之忠规矣 39。夫奏之为笔 40,固以明允笃诚为本 41,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 42,博见足以穷理 43,酌古御今 44,治繁总要 45,此其体也。
【注释】
。
1唐:唐尧。虞:虞舜。
2敷:陈述。奏:进呈。
3辅:辅佐,指大臣。
4典仪:礼仪制度。
5上急变:报告紧急重大的事变。
6劾(hé):弹劾,检举揭发。愆(qiān):过失。谬:错误。
7少文:缺少文采。
8“王绾(wǎn)”句:指秦初王绾等人上书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绾:秦丞相。勋德:功德。
9质:朴质。近:浅近。
10“李斯”句:指李斯《上书言治骊山陵》,见《全秦文》。李斯:秦丞相。骊山:地名,在今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
11略:粗略。诬:不实。
12膏润:恩泽,法家奉行严刑峻法,常被后人指责为刻薄寡恩。
13疏:分条陈述,此指奏章。
14儒雅:温文尔雅。继踵(zhǒng):相继出现。踵,脚后跟。
15殊采:突出的文采。
16“若夫”句:指贾谊的《论积贮疏》,见《汉书·食货志》。贾谊:西汉作家。
17“晁错”句:《汉书·晁错传》载,汉文帝时对匈奴作战,晁错“上言兵事”,后又建议巩固边防。晁错:西汉大臣。
18“匡衡”句:《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成帝时,匡衡等上书建议“宜于长安定南北郊”,在长安附近举行祭天典礼。匡衡:西汉大臣。郊:祭天礼。
19“王吉”句:《汉书·王吉传》载王吉上疏劝汉宣帝重视礼制。王吉:西汉大臣。
20“温舒”句:《汉书·路温舒传》载,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即建议崇尚德政,宽缓刑狱。温舒:路温舒,西汉大臣。
21“谷永”句:《汉书·郊祀志》载汉成帝好鬼神,谷永加以劝阻。谷永:西汉大臣。
22切至:极其恳切。
23大体:纲领,要点。此处指奏章的写作要求。
24嘉:好。罔:无。伏:隐藏。
25“杨秉”句:《后汉书·杨秉传》载,汉桓帝微行至某大臣家,这天大风拔树,天日无光,杨秉便上疏说“灾因事生”,是因桓帝微行,出入无常引起的。杨秉:东汉大臣。耿介:光明正大,此有正直意。
26“陈蕃”句:《后汉书·陈蕃传》载,东汉桓帝时吏治腐败,陈蕃上疏说天下之人都认为“狱由怨起,爵以贿成”,他要求“尺一选举,委尚书三公”,意为选拔官吏要交给尚书和三公去做,不要任意封赏,违反制度。陈蕃:东汉大臣。尺一:一尺一寸长的简板,用于写诏书,此指诏书。
27骨鲠:喻正直,有骨气。此处指文章有骨力。
28“张衡”句:《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曾上疏要求在东观专门从事史书修订工作,又曾条陈司马迁、班固史书中的失误之处。张衡:东汉作家。指摘:指出缺点、错误。
29“蔡邕”句:《后汉书·蔡邕传》载蔡邕上封事(奏的一种)条陈“宜所施行七事”,以整饬朝廷仪法。蔡邕:汉末作家。诠:编次。列:陈述。朝仪:朝廷仪法。
30文理:文章条理,此处指奏文。迭:相继。兴:兴起,出现。
31高堂天文:《三国志·魏书·高堂隆传》载,魏明帝大兴宫室,天象出现异常,高堂隆便上疏谏明帝建宫室不应违反制度。高堂:高堂隆,三国魏大臣。
32黄观教学:事不详。黄观:三国魏大臣。
33王朗节省:《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名臣奏》载有王朗“节省奏”。王朗:三国魏大臣。
34甄毅考课:据《太平御览》卷二百十五引《魏名臣奏》载,甄毅曾上奏谈论关于官吏考核的事。甄毅:三国魏大臣。考课:考核官吏。
35尽节:尽臣子之节。知治:知道如何治理国家。
36屯(zhūn):艰难。夷:通“痍”,创伤。
37“刘颂”句:《晋书·刘颂传》载刘颂曾上疏论政务。刘颂:西晋大臣。殷勤:勤勉。时务:政务。
38“温峤”句:《晋书·温峤传》载,太子造西池楼观,温峤上疏劝谏,认为过于劳费。温峤:东晋大臣。恳恻:诚恳痛切。费役:劳民伤财。役,劳役,指营造楼观。
39体国:治理国家。规:规劝。
40笔:无韵之文称笔,此指体裁。
41允:得当。笃:忠实。
42强志:记忆力强。务:事。
43博见:见闻广博。穷理:深究事理。
44酌:参酌。御:处理。
45总要:抓住关键。
【翻译】
从前唐尧、虞舜的大臣,用口头进言陈述;秦朝、汉朝的大臣,向天子上书称之为奏。陈说政事,提出礼仪典章,报告紧急事变,弹劾过错失误,所有这些上书都总称为奏。奏,就是进,即由臣下陈述所见,使下情得以上达。秦朝开始称奏,但法家的奏文缺乏文采。看王绾上奏称颂秦始皇功德,文辞质朴、意义浅近;李斯上奏汇报治骊山皇陵,事情简略而内容虚假:秦朝的政治缺少恩泽,也体现在文章中了。自汉朝以来,奏事有时也称上疏。温文尔雅的作者相继出现,突出的文采十分可观。像贾谊的论述重视农耕,晁错的谈论边防用兵,匡衡的建议确定祭天之礼,王吉的劝说重视礼仪教化,路温舒的主张宽缓刑罚,谷永的劝阻迷信神仙,说理既极为恳切,文辞也通达流畅,可说是懂得奏文的写作要求了。东汉诸贤,好的主张从不隐瞒。杨秉直率地指出灾异形成的原因,陈蕃愤懑地批评任命官吏的不公:文章都具有骨力。张衡指摘史官的缺点错误,蔡邕编列朝廷的典仪礼法:都可见其博学与典雅。魏代名臣中,好的奏文不断出现。像高堂隆借天象劝谏,黄观议论教学,王朗主张节省,甄毅建议考核官吏:也都尽了臣子的职责,懂得治国的方法。晋朝多灾多难,世事多艰。刘颂上疏谈论当时政事,情意恳切;温峤劝谏太子停建楼观,辞语诚挚:都是治理国家的忠心规劝。奏的体制,理应以明白允当忠厚诚实为根本,以明辨分析疏畅通达为首要条件。记忆强足以完成事务,见识广足以探究事理,参酌古例处理今事,整理繁杂抓住关键,这是奏的体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