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予生七龄 1,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 2,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 3,随仲尼而南行 4;旦而寤 5,乃怡然而喜 6。大哉圣人之难见也,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 7,未有如夫子者也 8。敷赞圣旨 9,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 10,弘之已精 11,就有深解 12,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 13,六典因之致用 14,君臣所以炳焕15,军国所以昭明 16。详其本源 17,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 18,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19,饰羽尚画 20,文绣鞶帨 21,离本弥甚 22,将遂讹滥 23。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 24;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25。辞训之异 26,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 27,乃始论文。
【注释】
。
1七龄:七岁。
2齿:年龄。立:而立,《论语·为政》中载孔子说:“三十而立”,因以指三十岁。
3礼器:祭祀用的祭器,如笾、豆等。
4仲尼:孔子的字。
5旦:早晨。寤(wù):醒。
6怡然:快乐的样子。
7生人:生民,人。
8夫子:指孔子。
9敷:陈述。赞:明。圣旨:圣人的旨意。
10马:指马融,东汉学者,曾注《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孝经》、三《礼》等经典。郑:郑玄,马融的学生,东汉学者,曾注《论语》、《孝经》、《尚书》、三《礼》和《毛诗》等。
11弘:指阐发。
12就:即使。
13五礼:《礼记·祭统》郑玄注:“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资:依靠。
14六典:《周礼·天官·太宰》:“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二曰教典”,“三曰礼典”,“四曰政典”,“五曰刑典”,“六曰事典”。典,政法制度。
15炳焕:清楚。
16昭明:明白。
17详:审察。
18文体:文章体制。
19诡:奇异。
20饰羽尚画:语本《庄子·列御寇》“仲尼方且饰羽而画,从事华辞”,意为在原本就有华采的羽毛上画以文饰,指文采过度。
21文绣鞶帨(pán shuì):语本扬雄《法言·寡见》“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这里也是说不必要的文饰。鞶,皮制的束衣带。帨,佩巾。
22弥:更加。
23讹(é):错误。滥:过度。
24“盖《周书》”二句:《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意即文辞要切实扼要,不应只是追求奇异。《周书》,《尚书》的一部分,这里指《毕命》。
25“尼父”二句:《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尼父:对孔子的尊称。恶(wù):憎恨。异端:此指非儒家的思想,学说。
26辞:指上述《尚书·毕命》论辞之语。训:指上述孔子的教训。异: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疑为“奥”字之误,现从之。
27搦(nuò):持,握。
【翻译】
我七岁的时候,曾梦见像锦绣般的彩云,于是便攀上去摘采。过了三十岁,又在夜间梦见捧着红漆的祭器,随着孔子向南而行;早上醒来,便感到很高兴。伟大的圣人真是难得一见,可竟然降临我这样的后辈小子的梦中。自有人类以来,从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要阐明圣人的思想,没有比注释经书更好的了,但是马融、郑玄等学者,在这方面已经阐发得很精辟了,即使我有更深入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只是文章的功用,实在是经典派生的枝条,五种礼仪靠它来形之成文,六种法典靠它来发挥作用,君臣的关系得以明确,军国大事因此更加分明。推究它的本源,无非来自经典。可是因为离开圣人的时代太遥远了,文章的体制受到了破坏,后世作者爱好新奇,文辞崇尚浮华奇异,就像在美丽的羽毛上再加文饰,在已有修饰的衣带和佩巾上绣花,离开根本越来越远,最终发展到谬误浮滥的地步。《尚书》论述文辞,强调贵在切实扼要;孔子陈说教训,憎恨异端害人。《尚书》和孔子的深意,应该是主张切实扼要。因此,我握笔磨墨,开始论述作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