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记》称丝纶 1,所以应接群后 2。虞重纳言 3,周贵喉舌 4。故两汉诏诰,职在尚书 5。王言之大,动人史策,其出如嗍 6,不反若汗 7。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使相如视草 8;陇右多文士,光武加意于书辞 9:岂直取美当时,亦敬慎来叶矣 10。观文、景以前 11,诏体浮杂,武帝崇儒 12,选言弘奥 13。策封三王 14,文同训典15;劝戒渊雅 16,垂范后代 17;及制诏严助 18,即云厌承明庐 19,盖宠才之恩也 20。孝宣玺书 21,责博于陈遂 22,亦故旧之厚也 23。逮光武拨乱 24,留意斯文,而造次喜怒 25,时或偏滥 26。诏赐邓禹 27,称司徒为尧 28;敕责侯霸 29,称“黄钺一下” 30。若斯之类,实乖宪章 31。暨明、章崇学 32,雅诏间出 33。和、安政弛 34,礼阁鲜才 35。每为诏敕,假手外请。建安之末 36,文理代兴 37,潘勖《九锡》 38,典雅逸群;卫觊禅诰 39,符采炳耀 40,弗可加已。自魏晋诰策,职在中书 41,刘放、张华 42,互管斯任 43,施令发号,洋洋盈耳 44。魏文帝下诏,辞义多伟,至于“作威作福” 45,其万虑之一弊乎 46!晋氏中兴,唯明帝崇才 47,以温峤文清 48,故引入中书 49。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50。
【注释】
。
1《记》称丝纶:《礼记·缁(zī)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
(fú)。”纶,系官印的丝带。
2应接:接见。群后:指诸侯。
3虞:虞舜。纳言:官名,负责反映下面的意见,传达王的命令。
4喉舌:喻传达王命的官。
5“故两汉”二句:两汉时代帝王的诏书文诰,由尚书掌管。尚书:官名,秦汉时尚书职掌皇帝的文书。6
:大绳。
7不反若汗:以汗出不会返回体内,喻王言一出不能收回。
8“是以”二句:《汉书·淮南王传》记载,汉武帝爱好文,淮南王刘安有文才,武帝很尊重他,给他回信或有所赐予时,常召司马相如等审定草稿。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武帝:汉武帝。相如:司马相如,西汉作家。草:草稿。
9“陇右”二句:《后汉书·隗嚣(wěi áo)传》载,西汉末隗嚣据陇西,幕僚多文学之士,汉光武帝和他书信往来时便特别留意文辞的修饰。陇右:陇西,在今甘肃青海一、带。当时在隗嚣控制之下。隗嚣:东汉人,王莽时据陇西起兵,割据陇西多年,后为光武帝平定。
10来叶:来世,后世。
11文:汉文帝。景:汉景帝。
12崇儒:尊崇儒学。
13弘:大。奥:深。
14策封三王:·据《史记三王世家》,武帝策封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广陵王刘胥。
15训典:指《尚书)中的《伊训》、《尧典》等。
16渊雅:深厚雅正。
17垂范:留下典范。
18制诏:即诏命。严助:西汉作家,曾任会稽太守。
19云厌承明庐:《汉书·严助传》载汉武帝《赐严助书》中有“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之语。厌:厌倦。承明庐:汉代侍臣值宿的地方。
20宠才之恩:指汉武帝爱严助之才,所以恩准他离开朝廷去故乡会稽做太守。
21孝宣:汉宣帝,汉武帝曾孙。玺(xǐ)书:加盖皇帝玉玺的书信。玺,印。秦以后专指帝王之印。
22“责博”句:《汉书·游侠传》载,汉宣帝未即位时在民间与陈遂为友,陈遂曾多次欠宣帝赌债。宣帝后任陈遂为太原太守,赐玺书给他,和他开玩笑说,官尊禄厚,可以还我赌债了。责:问。这里是催讨之意。博:赌博。
23故旧:老朋友。
24拨乱:治理乱世。拨,治。
25造次:轻率。
26滥:过分。
27邓禹:东汉初将领。
28称司徒为尧:《后汉书·邓禹传》载,汉光武帝下敕邓禹时说:“司徒,尧也”,把司徒邓禹比作尧。司徒:官名,即西汉丞相。邓禹曾任司徒。
29侯霸:东汉大臣,光武帝时任司徒。
30称“黄钺一下”:《后汉书·冯勤传》载,汉光武帝因不满侯霸所荐之人,便赐玺书威胁他说:“黄钺一下无处所。”意谓黄钺砍下便死无葬身之地。黄钺:饰有黄金的大斧。
31乖:违背。宪章:法度。
32暨(jì):及。明:汉明帝。章:汉章帝。崇学:尊崇学术。
33间出:屡出。
34和:汉和帝。安:汉安帝。政弛:政治废弛。
35礼阁:汉代职掌皇帝文书的尚书省。鲜:缺乏。
36建安:汉献帝年号。
37文理:文章条理。此指有文采的诏策文。代兴:不断出现。
38潘勖(xù):汉末作家。《九锡》:指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九锡,帝王赏赐功臣九种器物。
39卫觊(jì):三国魏时人。禅诰:指卫觊的《为汉帝禅位魏王诏》。
40符采:玉的横纹。喻文采。炳耀:光彩照耀。
41中书:中书省,魏晋始设置的官署。
42刘放:三国魏时人,曾任中书监。张华:西晋作家,也曾任中书监。
43互管斯任:先后担任过此职。斯,此。任,指中书监之职。
44洋洋:美盛。盈:充满。
45“作威作福”:《三国志·魏志·蒋济传》载曹丕给夏侯尚的诏书中有“作威作福”之语,蒋济认为是“亡国之语”。
46弊:坏,劣。
47崇才:重视人才。
48温峤(qiáo):东晋文人。
49引入中书:晋明帝任温峤为中书令,起草诏书。
50体:指诏策的体制。宪:效法,此有追求之意。风流:指文采的华美。
【翻译】
《礼记·缁衣》称:“王的话如果像细丝,一出口便像丝带了”,这是就帝王接见诸侯说的话而言的。虞舜重视纳言之官,周朝看重传达王命的喉舌官。所以两汉的诏书诰命,由尚书省职掌。帝王的话非常重要,一说出口往往载入史册,如丝般细的话说出来就如粗绳,又像汗水流出无法返回。因此,西汉淮南王刘安有文才,汉武帝给他的书信便先让司马相如审阅草稿;陇西隗嚣手下多文士,汉光武帝便特别留意于文辞的修饰:这哪里只是为在当时获得美誉,也是谨慎地考虑到对后世的影响。看西汉文帝、景帝以前,诏书浮浅驳杂,汉武帝崇尚儒术,诏书选用的语言便弘大深奥。分封三王的策书,文辞如同《尚书》中的训、典;劝勉告戒之意深厚而雅正,可为后代留下典范;到写诏书给严助,就说既然你厌倦在朝任职就到家乡去做官,这是优宠人才所显示的恩泽。汉宣帝的玺书,和陈遂讨起了赌债,也是昔日交情深厚的体现。到汉光武帝拨乱反正,也留心这类文字,但喜怒之情任意发泄,言辞常常偏差过分。赐给邓禹的诏书,称司徒邓禹为尧;责骂侯霸的敕书,说要用黄钺来杀他。像这一类情况,实在违背法度。到汉明帝、汉章帝尊崇学术,典雅的诏书屡屡出现。汉和帝、汉安帝时朝政废弛,尚书省缺乏人才,每次草拟诏书、敕书,都要请外人代笔。建安末年,有文采的诏策文不断出现,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典雅超群;卫觊《为汉帝禅位魏王诏》,文采照耀,无人能超出他们了。自从魏晋的诏策由中书省掌管,刘放、张华,先后主管这一工作,于是诏书发号施令时,人们的耳边充满了美妙的声音。魏文帝下诏书,文辞内容大多壮美,至于给夏侯尚的诏书中说“作威作福”,这是万虑之一失吧?东晋中兴后,只有晋明帝重视文才,因为温峤文笔清新,所以被引进到中书省。从此以后,诏策文的写作都追求文采华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