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春秋已下,黩祀谄祭 1,祝币史辞 2,靡神不至。至于张老贺室,致美于歌哭之祷 3;蒯聩临战,获祐于筋骨之请 4:虽造次颠沛 5,必于祝矣。若夫《楚辞·招魂》,可谓祝辞之组丽也 6。汉之群祀,肃其百礼 7,既总硕儒之议,亦参方士之术。所以秘祝移过 8,异于成汤之心;侲子驱疫 9,同乎越巫之祝 10:礼失之渐也。至如黄帝有祝邪之文 11,东方朔有骂鬼之书 12,于是后之谴咒 13,务于善骂。唯陈思《诘咎》,裁以正义矣 14。若乃《礼》之祭祝,事止告飨15;而中代祭文 16,兼赞言行,祭而兼赞,盖引申而作也。又汉代山陵 17,哀策流文 18。周丧盛姬 19,内史执策 20,然则策本书赗 21,因哀而为文也。是以义同于诔 22,而文实告神,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太史所读,固祝之文者也 23。
【注释】
。
1黩(dú):轻慢不敬,引申为滥用。谄(chǎn):谄媚。
2祝币:祭祀用的币帛,指祭品。史辞:祝祷之辞。
3“张老”二句:《礼记·檀弓下》记载,晋国赵武作室成,大夫张老前往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4 “蒯聩”二句:《左传·哀公二年》载,晋郑交战,卫太子蒯聩随晋军作战,临战,向祖先祷告,请求“无绝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
5造次:仓促。颠沛:困顿。
6组丽:华丽有文彩。
7百礼:众多的礼仪,指各种祭祀。
8秘祝移过:祝官秘密祷告,将灾祸移到臣民身上。
9侲(zhèn)子驱疫:汉代宫禁中驱除疫鬼的迷信活动,选童子一百二十人举行驱鬼仪式,详见《后汉书·礼仪志》。侲子,善童。
10越巫之祝: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越人勇之说敬鬼可长寿,汉武帝便令越巫立越祝祠。
11“黄帝”句:据《云笈七签·轩辕本纪》说,黄帝于东海滨得神兽,能言天下鬼神之事,黄帝便做祝邪之文。
12“东方朔”句:东汉王延寿《梦赋》序称夜梦与鬼物战,得东方朔给他的骂鬼书。
13咒:驱鬼降妖的口诀。
14“唯陈思”二句:只有曹植的《诘咎文》,用正当的内容来撰写。陈思:三国魏曹植,封为陈王,谥思。《诘咎文》:曹植在文中诘问风雨之神,最后说天帝制止了灾害,造成丰年,人们不再挨饿。
15“若乃”二句:《仪礼·少牢馈食礼》记有祭祖先时的祝辞,最后祝告神灵享用祭品。告飨(xiǎng):祈告神灵歆享祭品。
16中代:指汉魏时代。
17山陵:帝王陵墓。
18哀策:祭帝王陵墓时颂扬帝王后妃功德的文章。流:流传下来。
19周:指周穆王。盛姬:周穆王妃子。
20内史:官名,主管爵禄废置等。策:这里指用来书写随葬物品的简册。
21策:此处指哀策文。书:书写。赗(fèng):送葬之物。
22诔(lěi):列举死者德行的哀祭文。参见《诔碑》篇。
23“太史”二句:《后汉书·礼仪志》载,皇帝下葬时,“太史令自车南,北面读哀策。”唐写本作“太祝所读”,按《礼仪志》记“太祝令跪读谥策”,非哀策,故此应是“太史所读”。
【翻译】
自春秋以来,过多地祭祀,或祭不当祭的鬼神,祭祀的币帛,祝祷的言辞,以至无神不用。至于张老祝贺宫室落成,称赞它的美好,祝祷主人全族长久安居于此;蒯聩身临战场参战,请求祖先保祐,希望不要伤了自己的筋骨:即使仓促之中、困顿之时,也必定要祝祷了。像《楚辞·招魂》,可称得上是祝辞中文采华丽的了。汉代的各种祭祀,恭敬地采用多种礼仪,既汇总了大儒的建议,又参考了方士的法术。所以秘密祝祷,把灾祸转嫁给臣民,这就和商汤承担所有罪责的用心不同;用童子在宫中驱除疫鬼,那又和越巫荒谬无稽的祝祷完全一样了:祝祷之礼开始丧失了。至于像黄帝有祝邪之文,东方朔有骂鬼之书,从此以后的谴责咒文,都尽力追求善于咒骂。唯有曹植的《诘咎文》,能以正当的内容写成。像《仪礼》所记的祭祀祝辞,内容不过是祝告神灵享用祭品;而汉魏的祭祀文,还赞美死者生前的言行,祭文而兼有赞语,是从祭祀引申出来的。又汉代祭皇帝陵墓,有哀策文流传下来。周穆王的盛姬死后,有内史拿着策文,那么策本是书写随葬物品的,因为哀悼而成为哀策文体了。所以哀策的内容和诔相同,只是用于禀告神灵,以诔的形式开头,用表示哀悼来结尾,像颂的体裁,有祝的仪式,汉代太史所读的哀策,原本就是祝祷的文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