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 1,固哲人之骊渊也 2。《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 3,通乎《尔雅》 4,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 5,言昭灼也 6。《诗》主言志,诂训同《书》 7,摛《风》裁“兴” 8,藻辞谲喻 9,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10。《礼》以立体,据事制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鷁” 11,以详略成文 12,“雉门”、“两观” 13,以先后显旨 14。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15。《尚书》则览文如诡 16,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17。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至于根柢槃深 18,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注释】
。
1韦编三绝:用来编竹简的熟皮绳断了三次。《史记·儒林传序》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可见翻阅之勤。韦,熟皮。绝,断裂。
2骊渊:黑龙潜藏的深渊。《庄子·列御寇》中说,深渊中的黑龙,其下巴下有珍贵的珠。这里用骊渊比喻深藏着精妙道理的宝库。骊,黑龙。
3训诂:解释古文字,此处指古文字。茫昧:不明。
4《尔雅》:古书名,专门解释语辞和名物术语,相传为周公所撰,一说为孔子门徒解释六艺之作。
5“故子夏”三句:《尚书大传》载,子夏叹美《尚书》说:“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子夏:孔子弟子。昭昭:明亮。离离:历历分明。
6昭灼:显明。
7诂训:即训诂。
8摛(chī):传布。裁:制。兴:指比兴,为《诗经》重要的表现手法。
9谲(jué):变化。
10附:切合。
11五石:《春秋·僖公十六年》载:“陨石于宋五。”意即陨石落在宋国有五块。六鷁(yì):《春秋·僖公十六年》载:“六鷁退飞过宋都。”意为六只鷁鸟倒飞着经过宋国都城。鷁,一种能高飞的水鸟。
12详略:《春秋》记“陨石于宋五”时详细记录了事情发生时的月份和日期。记“六鷁退飞过宋都”时仅记录了事情发生时的月份而不记日期。《穀梁传》于此指出石是无知之物,所以详记月日,鷁是微有知之物,故仅记月。晋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解释,无知的陨石坠落必是天意,故详记月、日。微有知的鷁退飞或者出于偶然,所以略记月而不记日。刘勰所谓详略当指此。
13“雉(zhì)门”、“两观”:《春秋·定公二年》载:“雉门及两观灾。”雉门:鲁宫的南门。两观,宫门外左右二台上的楼。
14先后:首先起火的是两观,但《春秋》记载时先说雉门,因为两观附属于雉门,雉门重要,两观次要。
15谅:确实。邃:深远。
16诡:奇异。
17访:探求。
18柢(dǐ):根。槃(pán):通“蟠”,弯曲。
【翻译】
《易经》专门论述天道,精妙入神通于人事而致实用。因此《系辞下》说它意旨深远,文辞精美,语言中肯,事理隐奥。孔子读《易经》,编竹简的皮绳断过三次,可见《易经》本是圣人探索深奥道理的宝库。《尚书》实是以记言为主的著作,但其文字难以解释清楚,如果通晓《尔雅》,那么文意也就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它像日月那样光明,如星辰那样清晰,这是说《尚书》记载得明白。《诗经》主要抒发情志,它的文字解释和《尚书》一样要靠《尔雅》,《诗经》传布《风》、《雅》,创制比、兴,文辞藻饰,设喻多变,诵读起来能够体会到温柔敦厚的风格,所以最切合内心的情感。《礼经》用来建立礼仪体制,它根据具体事务制定各种规范,章程条款细致缜密,执行起来功效才显著。从中任意采摘片言只语,没有不宝贵的。《春秋》辨明事理,往往一个字便体现作者的深意。“陨石落在宋国有五块”,“六只水鸟倒着飞过宋国都城”,记录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有详与略的不同,以示性质不同,“雉门及两观失火”,先说雉门,后说两观,以示分别主次的用意。《春秋》文字的婉曲,用意的含蓄,确实是很深邃的。《尚书》的文字读来费解,而一寻究其道理,便立即明白晓畅;《春秋》则一看文字马上明白,而探索它的意义才觉得隐奥艰深。这是由于圣人文章不同的表达方式,造成了文字形式和内容含义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可见经书犹如大树,根深柢固,枝高叶茂,文辞简约而意旨丰富,叙事浅近而喻意深远。因此,经书虽然古旧,但回味起来可以天天有新的感受,后辈求索得益并不嫌晚,前人长久运用未必先得。经书真像泰山之云,使广阔地区都降雨水,又如黄河之水,让千里土地得到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