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乐府

汉代,朝廷设立乐府机关,或采各地歌谣,或令文人制歌辞,配乐演唱,叫乐府诗,简称乐府。后来有许多模仿乐府体制而不配乐之作,也叫乐府。乐府其实只是诗歌中的一类,因为体制有其特点,作品也多,故刘勰另立一篇论述。本篇前面部分说明,配乐的诗歌,肇端于上古;夏殷之世,因国土辽阔,陆续产生四方之音;《诗经》亦均配乐,从中可见风俗盛衰。可惜先秦时代中和雅正的乐曲,在汉代的乐府中未能得到继承。西汉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歌诗,固然是通俗的俚曲;即连用于祭祀天地、祖宗的《郊祀歌》、《房中歌》乐章,也是丽靡不经。俗而不雅的乐曲在汉魏以来的乐府诗中一直盛行。中间虽有少数作品较为雅正,但作用不大。刘勰论乐曲,推崇先秦雅乐,贬责汉魏以来的通俗性乐曲,本篇赞语有云,“韶响难追,郑声易启”,其主旨十分明显。汉魏两晋流行的俗曲,是乐府中的相和歌辞,篇中所指斥的汉乐府《艳歌行》、《白头吟》等篇章,曹操、曹丕所作的清商三调曲《苦寒行》、《燕歌行》,都属相和歌辞。西晋大臣荀勖召集一批音乐师,制新律笛,并整理了曹魏传下来的清商三调歌诗(见《宋书·律历志》、《宋书·乐志》)。以清商三调为主的相和歌辞,长时期来受到人们欢迎,刘勰则竭力贬低,认为它们声节急促,情思哀怨,“诗声俱郑”,背离了中正和平的雅乐轨道。东晋、南朝宋、齐时代,南方又有新的俗曲(吴声歌曲、西曲歌)产生,盛行于世。对这类着重表现男女情爱的乐府诗,刘勰更是鄙薄,不加齿及。刘勰贬低通俗乐曲、民间诗歌的主张,表现出他在这方面的保守观点。本篇后面部分指出,乐府的特点是要用乐曲配合歌辞演唱,“辞繁难节”,因此歌辞贵在写得简约一些。

自雅声浸微 ,溺音腾沸 ,秦燔《乐经》 ,汉初绍复 ,制氏纪其铿锵 ,叔孙定其容典 ,于是《武德》兴乎高祖 ,《四时》广于孝文 ,虽摹《韶》、《夏》 ,而颇袭秦旧,中和之响,阒其不还 。暨武帝崇礼,始立乐府 ,总赵、代之音,撮齐、楚之气。延年以曼声协律 ,朱、马以骚体制歌 。“桂华”杂曲,丽而不经 ;“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间荐雅而罕御 ,故汲黯致讥于《天马》也 。至宣帝雅诗,颇效《鹿鸣》 。迩及元、成 ,稍广淫乐,正音乖俗,其难也如此。暨后汉郊庙 ,惟杂雅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至于魏之三祖 ,气爽才丽,宰割辞调 ,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 ,“秋风”列篇 ,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 ,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 ,实《韶》、《夏》之郑曲也 。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 ,创定雅歌,以咏祖宗;张华新篇 ,亦充庭《万》 。然杜夔调律 ,音奏舒雅,荀勖改悬 ,声节哀急,故阮咸讥其离声 ,后人验其铜尺 。和乐之精妙,固表里而相资矣。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 ;“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 。故知季札观乐,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 ,怨诗诀绝 ,淫辞在曲,正响焉生!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 ,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 ;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 。诗声俱郑,自此阶矣 。

自从雅乐逐渐衰微,淫靡的音乐便纷然而起,秦时烧了《乐经》,汉初要继承恢复雅乐,乐师制氏能记下古乐的音响节奏,叔孙通又制定了宗庙乐的礼容法则,于是《武德舞》在汉高祖时兴起,《四时舞》在汉文帝时推行,虽然摹仿舜的《韶》乐、禹的《夏》乐,却也沿袭了秦代的旧乐,中正和平的音乐,沉寂下去,从此难以恢复了。到了汉武帝尊崇礼乐,开始设立乐...

  • 1页4条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郭公案

《郭公案》为清代的武侠公案小说,共有编则,讲述了郭公经历的各种案例。分为欺昧、人命、谋害、劫盗、赖骗、伸冤、奸淫、霸占。全书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