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通变

本篇论述作文须有变化创新。通变一语源于《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指作文须掌握变化、通畅不停滞的道理,方能持久。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指出,文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常之体,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和它们特定的体制和规格要求。刘勰认为,这些文章体裁及其写作规格要求是具有恒久性的,必须以古人之文为法。《文心雕龙》中《明诗》至《书记》二十篇的“敷理以举统”部分,着重论各种文体的体制和规格要求,并称之为“大体”,就是要求人们注意遵守此类规格要求。另一方面是文辞气力(气力即气骨、风骨),指文辞运用的华美和质朴刚健情况,这是没有规定程式的,应当随时变化创新。本书下面自《情采》至《指瑕》十一篇,着重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第二段先是评论历代文风。指出后代文人虽注意取法前代,但文风总是逐步趋向华美。大体说来,商周以前之文偏于质朴,商周以后之文偏于艳丽新奇,而商周之文(指主要产生于商周时代的“五经”),则既美丽又雅正,最具有规范性。商周以后之文,因流于侈艳讹新,因而缺乏爽朗刚健的风骨。他批评当时文人作文,注意学习刘宋文章而忽略汉代篇章,这里汉代篇章,主要指刘向、扬雄等作家所作的风格比较质朴刚健的散文,而不是指那些艳丽的辞赋。在总结历代文风变化及其得失的基础上,刘勰提出必须矫正魏晋以迄刘宋浅绮讹新的文风,取法经典,使作品不偏于质或文,兼有雅正、新奇(过于新奇则流于俗)的风貌,这就是懂得通变了。这种观点,也就是《风骨》篇提出的风骨要与文采相结合的看法。强调质文兼备,奇正结合,宗法经典,随时通变,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本思想。第三段列举汉代枚乘等五位名家的辞赋例句,在夸张声貌方面,用意相沿袭,但辞句有变化,用以说明文辞气力方面的通变。第四段说写作文章,首先要抓大体纲领,即各体文章的体制和基本规格(即《明诗》以下二十篇所谓“敷理以举统”),然后再根据表现情志的需要来敷设文采。即先要抓有常之体,再注意无方之数,内容和第一段互相呼应。

是以九代咏歌 ,志合文则 。黄歌“断竹” ,质之至也 。唐歌“在昔” ,则广于黄世 ;虞歌《卿云》 ,则文于唐时 。夏歌“雕墙” ,缛于虞代 ;商周篇什 ,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 ;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榷而论之 ,则黄、唐淳而质 ,虞、夏质而辨 ,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 ,魏、晋浅而绮 ,宋初讹而新 。从质及讹,弥近弥淡 。何则?竞今疏古 ,风末气衰也 。今才颖之士 ,刻意学文,多略汉篇 ,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 ,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 ,绛生于蒨 ,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桓君山云 :“予见新进丽文 ,美而无采 ,及见刘、扬言辞 ,常辄有得 。”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 ,必归蓝蒨;矫讹翻浅 ,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 ,而 括乎雅俗之际 ,可与言通变矣。

因此,以往九个朝代的歌咏,情志的表达都合于创作的法则。黄帝时的“断竹”之歌,质朴至极。唐尧时的“在昔”之歌,比黄帝时有发展;虞舜时唱的《卿云歌》,又比唐尧时有文采。夏朝的“雕墙”之歌,文采盛于虞舜时代;商朝周朝的诗篇,又比夏朝华丽。至于就叙写情志、讲述时事而言,它们的道理是一致的。到楚国的骚体,以周朝作品为规矩法式;汉代的赋...

  • 1页5条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女孝经

女孝经模仿孝经,也为十八章。书中讲述了后妃、夫人、邦君妻和庶人妻应该如何行孝。又对女子应该如何侍奉公婆、治理家庭、修养德行、劝谏丈夫、教导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