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述作文须有变化创新。通变一语源于《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里指作文须掌握变化、通畅不停滞的道理,方能持久。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指出,文章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常之体,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和它们特定的体制和规格要求。刘勰认为,这些文章体裁及其写作规格要求是具有恒久性的,必须以古人之文为法。《文心雕龙》中《明诗》至《书记》二十篇的“敷理以举统”部分,着重论各种文体的体制和规格要求,并称之为“大体”,就是要求人们注意遵守此类规格要求。另一方面是文辞气力(气力即气骨、风骨),指文辞运用的华美和质朴刚健情况,这是没有规定程式的,应当随时变化创新。本书下面自《情采》至《指瑕》十一篇,着重讨论了这方面的问题。第二段先是评论历代文风。指出后代文人虽注意取法前代,但文风总是逐步趋向华美。大体说来,商周以前之文偏于质朴,商周以后之文偏于艳丽新奇,而商周之文(指主要产生于商周时代的“五经”),则既美丽又雅正,最具有规范性。商周以后之文,因流于侈艳讹新,因而缺乏爽朗刚健的风骨。他批评当时文人作文,注意学习刘宋文章而忽略汉代篇章,这里汉代篇章,主要指刘向、扬雄等作家所作的风格比较质朴刚健的散文,而不是指那些艳丽的辞赋。在总结历代文风变化及其得失的基础上,刘勰提出必须矫正魏晋以迄刘宋浅绮讹新的文风,取法经典,使作品不偏于质或文,兼有雅正、新奇(过于新奇则流于俗)的风貌,这就是懂得通变了。这种观点,也就是《风骨》篇提出的风骨要与文采相结合的看法。强调质文兼备,奇正结合,宗法经典,随时通变,这是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基本思想。第三段列举汉代枚乘等五位名家的辞赋例句,在夸张声貌方面,用意相沿袭,但辞句有变化,用以说明文辞气力方面的通变。第四段说写作文章,首先要抓大体纲领,即各体文章的体制和基本规格(即《明诗》以下二十篇所谓“敷理以举统”),然后再根据表现情志的需要来敷设文采。即先要抓有常之体,再注意无方之数,内容和第一段互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