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述事类的运用,即用典问题。事类,指古人传下来的言论、事迹,可以作为行文时的引用材料。全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说明事类的作用是引用前言往事以表情达意、起到援古证今的作用。接着说《周易》、《尚书》已引用成辞人事以明理征义。至西汉末扬雄、刘歆等人,开始多用故实,到东汉崔骃、班固等作家,博采经史事类,文章写得华实并茂,成为后人的范式。第二段先是说明文章和才学的关系。认为写作文章,须依赖先天的才力和后天的学问。虽强调“才为盟主”,但对通过读书获得丰富的学问(包括故实事义)也十分重视。认为“经典沈深、载籍浩瀚”,要学问好,一定要下功夫阅读,多闻博见,方能使才力丰赡并充分发挥。又指出平时阅读、掌握的事类要广博,行文时选择运用则要注意简约、精确、核实,较好地处理了积蓄准备和临文应用的关系。末尾又指出事类应放在文章的合适位置,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第三段举例说明用典的谬误,虽曹植、陆机等名家,亦在所不免,劝告人们要小心处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代,骈体文学发展昌盛,这时期的文人,也日益重视用典。至南朝颜延之、任昉等人的文章,用典更是连篇累牍。文人们往往用一两个关键词语来代表一个前言或往事,使文辞简约,便于对偶文章的应用。这时期还出现不少类书,分类纂辑前言往事,便于作者的翻检采用。这时期作文重视用典的风气,几乎与骈体文学的发展同步。用典和骈偶、声律、辞藻同样成为骈体文学的重要修辞手段和艺术技巧。直至唐宋时代古文运动开展,骈文趋衰,作文用典之风亦有所减弱。用典过多,易使文辞冗杂晦昧,缺少明朗刚健的风骨;其在诗歌,则易形成“繁采寡情”(《情采》)之弊。本篇指摘用典谬误之例,没有批评用典过多之弊,表明作者在这方面有所偏爱。刘勰读书极广,学问渊深,行文喜征引前言往事,故不免此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