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评述先秦至魏晋的子书。全篇可分四段。第一段简述子书的名义、性质,指出子书是英才们“入道见志”之书。第二段着重论述先秦子书的思想内容。先是指出战国以前的少数子书,出自后人追记。接着列举孟轲、庄周以至青史子等九流十家的著作,揭示其内容特色。说明魏晋的子书内容流于枝蔓琐碎。认为子书内容,有的纯粹,有的踳驳(其区别标准大致根据儒家思想),要求读子书者取纯粹而去踳驳,“弃邪而采正”。其中对子书中所包含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采取了否定态度,认识比较偏狭。第三段着重论子书的文辞风格。先是分别列举《孟子》、《荀子》等十八种子书的文辞特点,说明许多子书除“入道见志”外尚有其文学价值。接着列举《新语》、《新书》等六种汉晋子书。其间中肯地指出了两汉以来的子书多依采前人之说,不及先秦子书那样“自开户牖”,富有创造性。但把先秦子书优胜的原因指为“去圣未远”,则是不适当地抬高了圣人的作用(《辨骚》篇开头也有“去圣之未远”语)。第四段指出子书的特色,认为它们可以垂诸不朽,笔端饱含感情,寄托着刘勰自己写作《文心雕龙》企图垂名千古的怀抱,故被纪昀评为“隐然自寓”。本篇第二段提到小说家的《青史子》,但第三段论子书文辞风格时,却没有提及小说。汉魏六朝时代,小说的数量质量均颇可观。即如《世说新语》一书,文学性就相当强。按此书出自刘宋初年的刘义庆,衡以《文心雕龙》全书评述作家作品,大抵迄于东晋,自不能述及;但《世说新语》前驱《语林》,乃东晋裴启所撰,亦未提及。可见刘勰对这类小说是不重视的。这类小说均用散文写作,从崇尚骈体文学的标准看来,它们缺乏辞藻、对偶、声韵之美,即缺少文学性。同样是通俗性文学,刘勰用专篇评述谐辞、隐语,而对魏晋南北朝小说不予齿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骈体文学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