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 论述。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史传

从本篇以下到《书记》篇,分别论述属于笔(不押韵的散文)的各种文体。本篇专论史传(历史著作)。全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史传的名义、性质,指出古史即为经书中的《尚书》、《春秋》,推崇孔子修《春秋》,表现劝戒褒贬;称赞《左传》解释《春秋》,是史书的冠冕。第二部分论述从战国至晋代的史书沿革。其中对《史记》、《汉书》,评述较详,肯定亦较多。但对二书为吕后立纪,大加非议,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夫权观念。对其后史书,最推重《三国志》。《文心雕龙》各篇论历代作家作品,大抵到晋代为止,今传《廿四史》中的《后汉书》,系刘宋范晔所撰,因而本篇未加论及。第三部分论史书的体制和写作。指出史书记载王朝的盛衰兴废,要写出一代的制度和政治演变,表现劝戒与夺之旨,必须征圣宗经。接着认为纪传体史书,由于年久事繁,要做好总会、诠配工作,颇为不易。不少史家记载远事,爱好搜采奇闻;记载同时代人,则趋炎附势,因而所记均失实不可信,因此强调史家必须秉笔直书,析理居正。篇中赞美《史记》的“实录”精神,篇末赞语赞美“直归南董”,反复表现了刘勰要求史书真实地反映历史的进步思想。在骈体文学占主导地位的南朝,史书用散体文记载史实、人物,一般被人们认为缺少文采。但史书篇章中的序、论,多用骈体,其赞更运用韵文,则被认为有文采。本篇称道《汉书》“赞序弘丽”,即是此意。《文选》不选史书的纪传,但选择一部分史书的论赞。卷四九、五十选《汉书》等史论九篇,史述赞四篇。《文选序》特别指出,史书中的赞、论、序、述,有“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之美。我们阅读《文心雕龙》、《文选》,必须注意南朝文人的这种审美标准。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许多志怪小说,当时人们往往迷信鬼神为实有,故目录学者把它们归入史部,《隋书·经籍志》列入史部杂传类。这类志怪,有的文学性颇强,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本篇提及干宝的《晋纪》而不及《搜神记》,说明刘勰对志怪小说不予重视。当时历史载籍纷繁,志怪所记非军国大事,在史部中被认为地位很不重要。再则,志怪内容多诡诞不经,又用散体写作,在崇尚内容信实、文辞应有骈俪之美的刘勰看来,自然更是卑卑不足道了。

开辟草昧 ,岁纪绵邈 ,居今识古,其载籍乎 ?轩辕之世 ,史有仓颉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曲礼》曰:“史载笔。” 史者,使也,执笔左右 ,使之记也。古者左史记言,右史书事 。言经则《尚书》,事经则《春秋》也。唐、虞流于典谟 ,夏、商被于诰誓 。洎周命维新 ,姬公定法 ,三正以班历 ,贯四时以联事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 ,树之风声 。自平王微弱 ,政不及雅 ,宪章散紊 ,彝伦攸卿 。夫子闵王道之缺 ,伤斯文之坠 ,静居以叹凤 ,临衢而泣麟 ,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 ,因鲁史以修《春秋》 ,举得失以表黜陟 ,征存亡以标劝戒 ;褒见一字,贵逾轩冕 ;贬在片言,诛深斧钺 。然睿旨幽隐 ,经文婉约 ,丘明同时 ,实得微言 ;乃原始要终 ,创为传体 。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 ,记籍之冠冕也 。

从开天辟地的蒙昧时代到现在,年代已经非常久远了,处于当今之世,要认识古代的事情,就得依靠史籍吧?轩辕黄帝的时候,就有仓颉任史官,主持文字记载工作的职务,来源已很久了。《礼记·曲礼》中说:“史官备着书写工具随时准备记录。”史,就是使,拿着笔跟随在君主身边,使他记下发生的事。古代君主左边的史官专门记录言论,右边的史官专门记录事情...

及至从横之世 ,史职犹存,秦并七王 ,而战国有《策》 。盖录而弗叙 ,故即简而为名也 。汉灭嬴、项 ,武功积年 ,陆贾稽古 ,作《楚汉春秋》 。爰及太史谈 ,世惟执简 ;子长继志 ,甄序帝绩 。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 ;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 ,纪纲之号 ,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 ,列传以总侯伯 ,八书以铺政体 ,十表以谱年爵 ,虽殊古式 ,而得事序焉 。尔其实录无隐之旨 ,博雅弘辩之才 。爱奇反经之尤 ,条例踳落之失 ,叔皮论之详矣 。及班固述汉 ,因循前业 ,观司马迁之辞,思实过半 ,其十志该富 ,赞序弘丽 ,儒雅彬彬 ,信有遗味 。至于宗经矩圣之典 ,端绪丰赡之功 ,遗亲攘美之罪 ,征贿鬻笔之愆 ,公理辨之究矣 。观夫左氏缀事 ,附经间出 ,于文为约,而氏族难明 。及史迁各传 ,人始区详而易览 ,述者宗焉 。及孝惠委机 ,吕后摄政 ,史、班立纪 ,违经失实。何则?庖牺以来 ,未闻女帝者也。汉运所值 ,难为后法。“牝鸡无晨”,武王首誓 ;妇无与国,齐桓著盟 ;宣后乱秦 ,吕氏危汉 ,岂唯政事难假 ,亦名号宜慎矣。张衡司史 ,而惑同迁、固,元帝王后,欲为立纪 ,缪亦甚矣 。寻子弘虽伪 ,要当孝惠之嗣 ;孺子诚微 ,实继平帝之体;二子可纪 ,何有于二后哉 ?

到战国时代,史官的职务仍然保留,秦国吞并了各国,但各国的历史分别记录在各国的简策中。大约是按国别记录而不编年叙述,所以就以各国原有的简策来命名,叫《战国策》。汉高祖消灭了嬴秦和项羽,经过多年的战争建立起武功,陆贾效法古代史家修史,作了《楚汉春秋》。到了太史公司马谈,他的祖先世代执掌史官之职;他的儿子司马迁继承父志,分别叙述历...

若夫追述远代,代远多伪。公羊高云“传闻异辞” 。荀况称:录远略近 。盖文疑则阙,贵信史也 。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 ,录远而欲详其迹 ,于是弃同即异 ,穿凿傍说 ,旧史所无,我书则传,此讹滥之本源 ,而述远之巨蠹也 。至于记编同时 ,时同多诡 ,虽定、哀微辞 ,而世情利害 。勋荣之家 ,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 ,虽令德而嗤埋 :吹霜喣露 ,寒暑笔端 ,此又同时之枉 ,可为叹息者也。故述远则诬矫如彼 ,记近则回邪如此 ,析理居正 ,唯素心乎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 ,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 ;奸慝惩戒 ,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 ,其必锄也:若斯之科 ,亦万代一准焉。至于寻繁领杂之术 ,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 ,品酌事例之条 ,晓其大纲,则众理可贯。然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 ,负海内之责 ,而赢是非之尤 。秉笔荷担 ,莫此之劳。迁、固通矣 ,而历诋后世 。若任情失正 ,文其殆哉 !

至于追述遥远年代的历史,年代久远,事多不真实。公羊高说:“传闻的事说法不一。”荀况说过,记录年代久远的事情常常简略。对资料有疑问不能解决的就从缺,这是为了注重历史的真实。然而世俗都爱好奇异,不顾是否合于真实的道理。听到传说就想使事情显得特异,记录年代久远的事却想详细描述细节,于是放弃公认的说法,采用奇异的传闻,穿凿附会不可靠...

  • 1页6条
Copyright © 2017-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致邮箱:466698432@qq.com |鄂ICP备13017733号-10
郭公案

《郭公案》为清代的武侠公案小说,共有编则,讲述了郭公经历的各种案例。分为欺昧、人命、谋害、劫盗、赖骗、伸冤、奸淫、霸占。全书故事短小精焊文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