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依据时间先后次序论述历代文学的发展。全篇可分为七段。第一段劈头指出,各时代的文风,有时偏于质朴,有时偏于文华,常有变化。接着评述唐、虞、夏、商、周五代文学。因周以前作品留存很少,故与周合为一段。以下六段,分别评述西汉、东汉、魏、晋、宋、齐文学。在评述时,注意指陈各代文学的风貌特色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颇多精辟之见。如说屈原、宋玉辞赋的文采光艳,是出自当时诸子游说著书、纵横驰骋的风气;西汉文风,主要接受楚辞影响;东汉儒学隆盛,文风趋于华实并重;汉末魏初,社会动荡,文人“志深笔长”,文风“梗概多气”;曹魏后期,玄学抬头,“篇体轻澹”;西晋文风崇尚艳丽,至东晋则玄学昌盛,作品“辞意夷泰”,出语必称老庄。这些都是颇为精当深入的见解,常为后人所称引。于宋齐两代文学,有所回避,故仅作笼统赞美,不予具体评价。篇中“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二句,扼要地指出文学的盛衰变化,和时代、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篇中所述对文学发生影响的时代社会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点:一是政治兴衰和社会治乱,如论周代诗歌、汉末建安文学便是;二是学术思想情况,如论曹魏后期文学、东晋文学便是;三是君主的提倡,如论西汉武帝提倡文学、曹操父子礼遇文人等便是。这些分析评论,大体上符合于各时期的历史实际状况。《明诗》至《书记》二十篇中的原始以表末、选文以定篇两部分,带有分体文学史性质;本篇概述各时期文学发展大势,则属文学通史性质。二者合起来,比较全面系统地表现了刘勰对上古至南朝历代文学的评价。